獲獎紀錄
社區從尋根紀錄開始,不僅國內獲得行政院環保署的肯定,更獲得國外宜居城市文化遺產保存類的第一名,並於去(105)年首次申請環保小學堂,即獲得執行推廣的特優肯定,外界的肯定對社區是持續推動的最大動力。表1為社區近年獲獎摘錄。
環境教育資源整合與應用
1.推動環境教育工作組織及運作
鄂王社區推動環境教育組織主要可分為活動文化組及環境教育組,兩大組別,圖4為社區推動組織架構。
文化活動組:蒐集、紀錄與彙整社區歷史文化,以及傳統工藝保留作業。凡指傳統活動辦理、工藝展覽籌畫、社區歷史導覽解說均由此組人員負責。
環境教育組:係指日常的社區環境清潔、髒亂點營造、宜蘭河水質監測、社區農園維護、小農合作、辦理低碳永續相關課程等。
善用在地資源:與在地的佛光大學、宜蘭大學學校資源結合。邀請宜蘭大學環境工程系老師進行現地的指導,及請益推廣環教之策略。配合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之實習課程,讓學生直接參與社區的營造,並協助調查與彙整社區的文史作業,進行世代之間的交流互動。
2.環境教育人力(如師資、專長、經歷等)及物力之運作
本社區目前已建置有蘭陽百工的義工解說團隊,能針對社區內傳統技藝和藝師之歷史人文進行生動的演說,目前將與宜蘭大學合作協助規劃環境教育課程與景點,將宜蘭舊城的歷史人文、鄂王社區的環保作為及宜蘭河濱公園的自然生態進行結合,以規劃完整的環境教育課程。
3.環境教育財力籌措及使用
社區現行推動相關活動經費來源為105年申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之環保小學堂經費新台幣肆拾萬元整及106年申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之環保小學堂經費新台幣伍拾萬元整,部分則由社區協助辦理匠師的工藝作品販售與展示部分所得回饋於社區,以及參訪團體解說費用。
環境教育具體作為
環境教育領域中鄂王社區以「文化保存」及「社區參與」兩大領域著力最深,並融合其他相關的低碳永續層面的措施或是做法,用以提倡社區的文化保存。下述依據社區所推動的具體作為進行說明。
1.善用廢材重建傳統工藝
楊士芳紀念林園可謂社區培育文創人才以及傳承傳統技藝的重要鎮地,社區的燈籠創作藝術家利用落葉糊成燈籠,結合資源回收與美學,更融入傳統的燈籠技藝,另外由社區的志、義工向老師學習,將回收的寶特瓶製作成吊掛式的植栽盆,小盆栽的方式也便於讓居民領取回去栽種,算是社區特有的流浪植物之家。(如圖5)
結合製作棺材工匠的廢棄資源與木雕師傅技術,利用廢棄的棺材雕刻製作成巨型的紅龜粿的模板,放置於楊士芳紀念林園展示,一方面教育參訪的民眾傳統的小吃文化,另外一方面也保留及展現出木雕師傅的技藝。(如圖6)
2.舊建築保存再利用
潘氏古宅迄今已有140年餘的歷史,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潘宅古厝,係昭應宮第二代匠師完成,是舊城區屋體保存完整之民間歷史建築,然年久老化,鐵皮凌亂,101年社區與縣政府合作重新整理美化,恢復其應有的空間面容,值得一提是,遭竊多年的木製老門也藉此機會予以復原,如圖7所示。
3.社區匠師調查
於98年執行文化部的西鄉情意一系列的計畫,動員志工調查與盤點早期的發展出的百工文化。經調查可知,於清領時期,宜蘭市興建昭應宮等廟宇,當時建廟工匠大都寄居本社區內,是故至今仍留存著大量的傳統工匠技藝於此。又因噶瑪蘭城牆貫穿本區,故自古即有「城內」、「城外」之分,分別為傳統工匠業與食品業聚集地,由此足可觀察出城市生產結構與地緣邊陲的交互關係。而當時的工匠師父,如今卻演變成為本社區傳統工藝的珍貴資產,從此即可看出本社區與宜蘭市開發史的關連性。早期工藝均以廟宇藝術連結在一起,社區內的工藝師傅可追溯至清朝年間,表3摘錄調查出的早期廟宇工匠師傅。
4.二手跳蚤市集活動
鄂王社區於102年及104年聯合中山、南門及北門里共同在楊士芳紀念林園辦理「舊城風樂x小賣市集」,且於2015年分別於5、7、8、9月共辦理4場的活動,活動匯集在地的小農、手作工藝品小物、二手懷舊商品尋寶,向參與的民眾提倡自然、休閒品嘗在地食材,縮短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旅程,另外也讓二手的商品重新注入新生命。
不僅是二手市集,社區結合了在地的商家及年輕發想的文創商品,透過市集的活動讓傳統工藝與青年文創相互激盪,激發出跨世代的創意火花。圖7為活動海報與照片剪影。
5.結合學校、企業、社團或團體推動低碳永續教育宣導
社區結合在地的學校資源,邀請宜蘭大學的張智欽老師帶領學生及居民認識宜蘭河,邀請宜蘭大學及佛光大學的學生一同參與,由老師先行講述水資源對於生態之重要性以及宜蘭河流域的相關知識,並實地帶領學員從宜蘭河源頭,員山鄉再連沿著流經之處,講解宜蘭河對員山鄉及宜蘭市居民的影響環境與文化之間相互牽引的故事。
此外,於105年度5~10月份共計辦理56場次的課程、導覽活動、節慶活動(如水燈節、小吃節)社區或學校團體來訪參觀交流,共計參訪人數達2922人,平均每月參訪人數為487人次,以此推估,每年至社區參訪人數約為5800人次。
6.環境教育志工人員培訓
鄂王社區配合環保局對宜蘭河的生態調查作業,藉此培訓社區永續志、義工,以及提升志、義工的專業素質。
7.推動宜蘭河水質調查
鄂王社區與環保局合作成立河川巡守隊,每周進行水質檢測及定期紀錄彙整水質資料,藉此調查宜蘭河河岸的水質變化及河川內生態種類及數量繁衍情況,以及建立水資源安全使用的觀點,進階可執行及強化巡守隊的專業知識,包含水資源供需的平衡、水質檢測中的溶氧、懸浮固體、氨氮等相關檢測數據所表示的意涵及歷年變化分析,得以即早準備及規劃其因環境變化造成的水資源異常之因應策略。
8.推動環保小學堂
鄂王社區以承襲並發揚宜蘭傳統文化為主軸,進階培育社區居民的環境教育的概念,於105年度爭取到環保小學堂且執行成果顯著,獲得環保署肯定並將於106年度持續推動環保小學堂,社區以小學堂為推動基礎,逐步朝向環教場所認證努力。
鄂王社區於推動環保小學堂的過程中,培訓志、義工繪製社區的環教地圖、宣導摺頁編制、環保小學堂的網站建置、電子書編撰、課程學習回饋單,並嘗試依據課程的安排編撰教案,社區於105年以宜蘭河、綠建築編撰出三例教案,分別為「到宜蘭河公園挖到寶」、「宜蘭河水科學」、「社區綠建築巡禮」,逐一成果均顯示出社區對於環境教育的用心與努力,並獲得105年度執行環保小學堂特優的榮譽。
9.傳統工藝的保留與創意延伸
社區將傳統文化融入創作,社區在楊士芳紀念林園成立工作坊,提供給社區內技術精湛的老師傅開班授課,藉此將傳統工藝之美帶給居里民,此外,楊士芳林園也是師傅們創作產品的展區以銷售據點之一,如門口巨型的木雕糕模是社區蔡榮興師傅的作品;二樓展區則擺放林朝欽老師的各類燈籠;林午先生的鐵工技藝、李宏仁先生的錫藝等等都分別社區展出,甚至借出至蘭陽博物館展演。社區的想法及是希望能夠將這些快要失傳的技術美學保留下來,並給予老師傅新的發揮舞台。
10.閒置空地綠美化
社區於102年申請文化部進行光大巷的改造工程,主要綠化的範圍為光大巷,主巷弄以及潘氏古宅附近,將破碎的畸零的髒亂處整理後綠化,以常綠植物進行綠化,且於105年度申請環保小學堂之經費補助,將原本改造光大巷的經驗運用至城隍街口髒亂點的綠化,動員社區居民進行整理及綠化工作,執行成果如圖13所示,藉由點狀的綠化面積串聯為綠色廊帶,延伸將楊士芳紀念林園與宜蘭河河濱公園兩處大範圍的綠地。
11.推動社區農園
西門里於105年開始推動社區農園,約1980平方公尺的面積,由社區居民與佛光大學的學生共同認養栽種,參與的人數高達32人,未來規劃透過社區農園進行銀髮族的共餐、研發出社區風味餐等低碳飲食,圖14為社區農園施作紀錄。
12.發揚傳統慶典-水燈節
蘭市鄂王社區發展協會自創設以來,為恢復社區共同記憶,凝聚居民情感,即積極開辦各類社造與藝文工作。近年來亦積極邀請社區居民、工藝師與在地學子參與「宜蘭水燈節」活動。2015年,鄂王社區與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合作,規劃「宜蘭水燈節」創意體驗活動,一方面邀請烏肉紙藝店藝師蔡奇男製作大型紙紮創意水燈,做為「落大街」踩街活動的亮點;另方面則舉辦創意水燈製作工作坊,讓大家能夠實際學習操作傳統紙紮技藝以製作創意水燈,並在踩街後親自施放水燈。
13.巷弄文化保存
盤點社區內的百工行業,利用工匠的磚燒、木匠、銅錫技藝、窯燒、彩繪等傳統工藝,溶入社區參與的元素,動員在地的居民,不論男女老少,將原本的巷弄重新妝點,打造光大巷,沿著光大巷訴說社區的歷史,以及社區內的百工技藝。於104年更結合佛光大學的學生研習課程,於光大巷內繪製出傳統水燈節的社區美景。
14.社區網站推廣環教
「西鄉情藝-宜蘭市鄂王社區」網站(https://ewang2009.wordpress.com/)記錄社區的歷史文化保存及營造成果。另於105年結合環保小學堂專區網頁(http://www.ewang4488.org.tw/),係掛於目前社區現有之西鄉情意網站中。環保小學堂以專題頁面處理,網頁設計主要以靜態方式介紹,主要內容包含社區發展歷史演進、活動及課程辦理訊息、環保小學堂推動過程,並建置網頁管理後台以隨時更新社區訊息、報名系統、更新影像記錄成果於平台。
推動環境教育成果及效益
環教課程辦理及人員培訓成果
105年度推動環保小學堂的過程中,於該年度的5~6月利用週六,分別針對社區居民及志工培訓班,舉辦夏季研習課程,以針對暑期團體導覽需求作導覽內容之增訂,9月秋季研習班以理論及實務檢視並複習前期課程中所學習到的環境教育內容。
社區國際交流
社區解說員及志工的培訓成果,逐一向全國各地前來參訪的團體展現出來。甚至美國黎霧市亦前往社區訪視,了解社區推動環境教育及文化保存的成果,並分享及交流推動過程中的經驗。
完成簡易教案並試教
根據社區環保研習課程內容編寫社區導覽相關簡案,並將舊有之導覽行程,融入環保教育知識。
其他特殊績優事蹟
獲得國際肯定
102年度獲得聯合國宜居城市競賽藝術文化遺產保存獎第一名、聯合國宜居城市(A組)銅質獎。
媒體報導肯定
長期推動文化保存獲得媒體肯定,105年度執行環保小學堂,亦獲得環保署及媒體報導的正面評價。
未來展望
鄂王社區強調社區的巷弄文化及耆老工藝藝術,充分發揮社區人文環境資源,亦積極對外宣導推廣,近年融入環境教育及低碳永續的觀念,不僅局限於人文部分,且正視宜蘭河的生態資源,未來將持續增加民眾節能意識,結合鄰近學校、商圈的資源及力量,深化居民對低碳永續的認識。
社區自我檢視整體的發展現況、居民動員力、導覽人員的環教專業性,以及所在位置的天然資源。研擬短中長期階段建議社區逐步推動,規劃以空間綠化維護既有原生生態為發展重點,善用社區與在地的寺廟有有關係,藉由推動寺廟文化引導入社區的百工技藝,長期以將既有的文化工藝融入至新創產業中,創造綠色產值塑造鄂王社區的自我特色,短中長期措施建置如表5。
鄂王社區在環境教育的八大領域中,對於文化保存與社區參與兩大領域較為重視。由社區發展協會主導推動,積極申請各機關單位的輔導與資源,並與鄰近的社區、在地學校與老師長期互動,將環境教育實際融入於社區的日常生活活動中,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影響並加深居里民對於環境教育的概念。
(一)社區工藝文化保存與推廣
95年「西鄉盛事」鄂王社區藝術文化環境美學計畫:辦理社區會議、耆老座談、學者參與、社區古宅修復等工作,建立本社區歷史資料。
97年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推動「西鄉藝坊」鄂王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提列社區工藝之匠師擔任社區工藝坊講師,及邀請社區在地學者,進行社區匠師田野調查,以口述歷史方式編寫傳統工匠生命史。
97年「西鄉壁畫」鄂王社區木雕壁畫計畫:促成社區與藝術家邂逅,結合本地木雕、木構、油、畫師等匠師創作出大型木雕壁畫,作為社區的入口意象。
98年「西鄉情藝」鄂王社區藝術文化空間計畫:結合當代藝術家與在地傳統藝師共同創作,將鄂王的百工歷史展現於光大巷與社區巷弄中。
104年6月「歲時紀事之舊城詩懷」:辦理懷詩徵選紀念宜蘭是唯一的進士楊士芳,以及宣導與教育民眾重視社區的歷史。
水燈節:102年開始每年辦理宜蘭河水燈節,將傳統水燈的意念傳承於下一代。105年與宜蘭國小、佛光大學合作推動百年的水燈民俗活動。
(二)環保志工團隊
105年與宜蘭縣環保局合作,成立鄂王社區河川巡守隊。協助進行宜蘭河水質檢測。
92年成立環保志工隊,定期進行社區環境改造與綠化維護。
(三)環境教育志工培訓工作
102年8月:進行四天的導覽培訓課程,課程包含社區內的傳統小吃、匠師文化、傳統工藝、社區歷史演進等。
105年5~6月辦理環境教育志工訓練:課程設計包含教案撰寫、水質監測實務、宜蘭河的河岸歷史故事。
(四)辦理環境教育戶外教學活動
105年9月「宜蘭河知性小旅行」:邀請宜蘭大學老師走訪宜蘭和源頭,沿途解說宜蘭河的生態與演變。
(五)與其他夥伴關係單位推動環境教育
104年9月~12月「舊城銅、錫工藝展」:由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宜蘭縣立宜蘭國民中學協助,辦理銅錫的工藝美學展覽,推廣傳統工藝。
104年5、7、9、10月「舊城風樂x小賣市集」:由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好好市集協助,辦理二手商品、在地小農產品、社區工藝作品等。
105年11月「舊城尋百工記憶展」:結合在地的宮廟(西關廟、昭應宮、慶和廟),並以楊士芳紀念林園為中心,結合鐵馬輕旅行,邀請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老師,透過美術及建築介紹與探索宜蘭舊城區內傳統工藝匠師作品。
獲獎摘錄
社區從尋根紀錄開始,不僅國內獲得行政院環保署的肯定,更獲得國外宜居城市文化遺產保存類的第一名,並於去(105)年首次申請環保小學堂,即獲得執行推廣的特優肯定,外界的肯定對社區是持續推動的最大動力。表1為社區近年獲獎摘錄。
社區於11月19日前往張榮發基金會報告今年度執行環保小學堂計畫
理事長林銘信簡報中
簡報當日即宣布各計畫獲獎單位
社區有幸榮獲105年度環保小學堂績優社區殊榮
理事長上台領獎
與環保署長官合影
與計畫召集人及另外兩組獲獎單位合影
各計畫執行團隊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