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簡介
宜蘭市鄂王社區位於宜蘭河東岸,古時「西門溝」為宜蘭市西門重要的運輸航線,民間聚落昌盛,重要廟宇環聚,各式傳統商業市集、工匠眾多,民間活動頻仍。鄂王社區發展協會於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七日正式成立,面積0.1836平方公里,居民332戶,人口949人,有鑒於傳統文化逐漸流失,本社區協會為恢復社區共同記憶,凝聚居民情感,即積極開辦各類社區總體營造相關工作,包含社區會議、文史調查、人文及藝術活動、工藝產業、環境美化、…等,目的在於如何重現社區紋理環境形式及發展永續性的社區發展內容。漫步在社區的老舊巷弄中,可以體驗出城市老社區的種種過往回憶,磚牆、石道、古井、老屋…,傳統藝師的手藝,聽道不完的鄉野故事,藉由本社區導覽的介紹,讓我們一起來造訪及發覺這個豐富且難忘的西門故事。
環境與歷史
鄂王社區的範圍涵蓋鄂王社區與原部分的鄂王里部分轄區,後經過行政區域整編成為現行的鄂王社區。鄂王社區緊鄰位宜蘭河,並以中正里為圓心,分別與南邊的南門里、北鄰北門里,以及西南側的新民里為圓狀的發展。是以舊城東、西、南、北路為外環狀連通道路,並以中山路貫穿南北。
鄂王社區轄區內的巷弄街道相當密集,屬於典型的都市型社區,此亦可追溯至該地區的開發較早,起以水路為主。由圖1轄區地圖可以看得出,社區緊鄰宜蘭河且有不少的巷弄,即是原來的河道。許多既有的水路已轉變成現行的巷弄,結合居民的宗教信仰,而發展出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巷弄文化。
圖1、鄂王社區轄區地圖
其中,舊城西路以前都是日本宿舍,拆了20幾戶之後現在改建為楊士芳紀念林園,西門路原是一條水溝,從堤防的「閹空頭」一直通到宜蘭酒廠後方,是清代日治初期的重要交通孔道,但日治中期後逐漸失去功能,約民國85年時,水溝地下化,成為西門路。以前農業不發達,耕種取水都很不方便,所以土地沒有價值,這一、二十年來興建國民住宅,西門路開通,尤其宜蘭河濱公園完成之後,生活品質稍有提高。
社區雖因宜蘭市南門商圈之興起而沒落,然舊城所遺留下來的歷史空間,街埕巷弄聚落,架構出高密度的人文風貌,況且鄰近周遭密集的寺廟與諸多慶典所形塑的地方戲,以及地方特色小吃,傳統行業及所形成的市民生活櫥窗。社區內有很多傳業三代的傳統匠師,大木、小木、木雕、彩繪、石雕、車子仔(台語)很多,經過都可以聞到檜木的香味。另外這裡食品業也很多,製餅、做麵、麻糬、壽司等多樣的師傅。但後來產業型態改變,技術逐漸流失,轉行的轉行,有的長輩沒機會交給後代,大都失傳,買賣也逐漸取代了製作。
發展沿革與歷程
鄂王社區發展協會於民國92年12月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後,有鑒於傳統文化逐漸流失,社區協會為恢復社區共同記憶,凝聚居民情感,即積極開辦各類社區總體營造相關工作,包含社區會議、文史調查、人文及藝術活動、工藝產業、環境美化…等,目的在於如何重現社區紋理環境形式及發展永續性的社區發展內容。
社區透過耆老訪談,知道社區內以前有很多宜蘭重量級的「頭師」,這些百工技藝,從現在的角度看,它變成一種可以永續發展的可能。整理社區史的工作變的很重要,耆老座談、訪談、老照片的收集…,整理社區史時又發現其工藝史的特點,其發展脈絡也越來用清楚,每種傳統行業對社區而言都是很珍貴的紀錄。
社區從基本的耆老訪視紀錄,透過點的方式慢慢串聯起社區的歷史線路。整理社區史除了建立有效的文字資料外,更重要的是藉此如何讓老人家和後代重新發現自己,肯定並認同這個社區的存在價值。因為是老化社區,年輕人口幾乎都外流了,這段歷史其實他們都知道,往事回憶歷歷在目,所以在採訪紀錄時大家都殷切地傾曩相授,把它整理成正式的文獻,我們可以從中得知居民組成的原因跟它交通的開始,看出社區與都市核心的生產關係。所以營造過程就是要把這個脈絡整理來,進而建立社區居民和歷史的核心價值,並逐漸發展成以社區歷史文化為基礎的環境教育核心。
社區發展協會雖然已於民國92年即成立,但早期的社區發展活動著重於環境的清理、傳統節慶活動辦理等,但於民國95年開始,社區為了保留與保存自己的歷史,並重建既有的文化空間,申請文化部的「西鄉盛事」鄂王社區藝術文化環境美學計畫,開啟了社區營造的第一步。
第一次社區會議於合興社區活動中心舉行,是為了社區內的古井。社區內有一口「老古井」,相傳為清嘉慶年間昭應宮的工匠所鑿造,至今已二百年,為舊時社區居民主要的飲水來源。後因自來水管線方便而失去角色,成為民眾丟棄垃圾的坑洞,也就荒廢三十多年了,對居民來說,多少都有一份愧疚之情。「飲水思源」計畫(七月十九日)那幾天是社區很開心的日子,大家一起整理環境,綠化佈置,一起來清古井、挖垃圾,搬了二車,從垃圾裡面你還可以看到這三十年發生什麼事,一個短期的考古就出現了。先是磚頭、木頭,再來有玻璃的酒瓶,後來就是保特瓶了。最令大家興奮的是井水還有流動,當水滲出時,算是給大家最大的鼓勵。林銘信理事長說:「小時後大家都到這裡取水、洗衣話家常,今天如果能讓大家再次回到這裡團聚,泡茶聊天,真是人生一大美事。」(圖2)
圖2、古井勘查
鄂王社區即是由一群具有傳統優秀工藝的技師和熱愛家鄉的居民所組成,藉由一口古井的修復逐漸發酵,推動社區歷史文的化傳承與技藝,「傳承」的使命與精神就算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超過10年,即將邁入第14年,仍不變。
發展核心與宗旨
隨著時代變遷與推演,社區不僅持續記錄與保留在地的工藝文化,更進一步希冀將這樣的傳統工藝推廣出去,以「承襲在地百工文化,開啟百年環境教育」為願景,把鄂王社區動員社區居民繪製當地的百工圖,散播社區的工匠藝術及歷史,結合宜蘭河的綠色生態,開啟鄂王社區的環境教育推動幼苗。透過培訓的志、義工及解說員把社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傳播出去,讓社區居民瞭解居住環境之美,也讓往來的訪客停留欣賞當地風貌;更結合社區內的自然資源將低碳永續的理念由教育著手,從小扎根。
社區短期為培訓社區內志、義工具備低碳永續的概念,包含節能、綠化、友善環境等相關基本概念,並且透過推動社區的植栽綠化、社區農園的建立,以及結合歷年持續執行的在地文化活動,如水燈節、二手市集,將低碳生活的概念融入,讓居民能夠從生活中習慣;長期規劃則以串連鄰近的村里,以「宜蘭古城」為核心,推動環境教育,以承襲傳統文化發展環教的主要面向,發展出深度的文化觀光產業。
社區重要地標
鄂王社區重要的地標為楊士芳紀念林園,該處亦為社區經營發展的重要據點,以此為中心向外擴散,連結光大巷的百工圖,延伸至光明寺及宜蘭河河濱公園,且鄰近原為豬灶現行改建為宜蘭縣社會福利大樓,社福大樓為宜蘭縣政府社會處所在位置,同時西門、中山、南門及北門里的共同辦公室也座落在此。
宜蘭河運與西門的興起
宜蘭城西門一帶,位於宜蘭河中段,為各方貨物承接、轉運的中心,設治之前,早已是五圍的經濟重鎮。宜蘭河川密佈,陸路雖有但並不發達,河運是清代宜蘭最重要的交通系統,從頭城可坐大船(駁仔船)到達宜蘭城,沿途有九個官設的渡口。其中新城仔渡、七結渡、船仔頭渡在西門一帶,加上今宜蘭橋附近的渡船頭,和「堰空頭」共有五個渡頭,佔官設渡口比例很高,可見西門在航運上的重要性。西門外的貨物在堰空頭換小船(鴨母船),沿著「西門溝」(今西門路)到西關廟和大眾爺廟的碼頭集散或轉運。
來自宜蘭河中上游的員山大湖、新城等地的農產品藉由船運來此販售,而西門街的「行郊」則將各種貨物轉賣到基隆、淡水和中國東南沿海等地。拜水路之便,西門是貨物集散的水路碼頭,故商人齊集,行郊林立,百市興業,如米店路碼頭,故商人齊集,行郊林立,百市興業,如米店土礱間(碾米廠)、糕餅店、雜貨店、中藥店、工藝店坊等等傳統商業和店面,比鄰而居,形成大商戶攏聚榮景。
社區產業發展
社區裏有很多傳業三代的傳統匠師,大木、小木、木雕、彩繪、石雕、車子仔…(台語)很多,經過都可以聞到檜木的香味。另外這裡食品業也很多,製餅、做麵、麻糬、壽司…都有。但後來產業型態改變,技術逐漸流失,轉行的轉行,有的長輩沒機會交給後代,大都失傳,買賣也逐漸取代了製作。透過耆老訪談,知道社區內以前有很多宜蘭重量級的〝頭師〞,這些百工技藝,從現在的角度看,它變成一種可以永續發展的可能。整理社區史的工作變的很重要,耆老座談、訪談、老照片的收集…,整理社區史時又發現其工藝史的特點,於是又著手整理工藝史,越整理越細,工作量也變的龐大,其發展脈絡也越來用清楚,每種傳統行業都是很珍貴的紀錄。整理社區史除了建立有效的文字資料外,更重要的是藉此如何讓老人家和後代重新發現自己,肯定並認同這個社區的存在價值。因為是老化社區,年輕人口幾乎都外流了,這段歷史其實他們都知道,往事回憶歷歷在目,所以在採訪紀錄時大家都殷切地傾曩相授,把它整理成正式的文獻,我們可以從它居民組成的原因跟它交通的開始,看出它與都市核心的生產關係。所以營造過程就是要把這個脈絡整理來,進而建立它活和歷史的核心價值。